在瑜伽的練習或教學中,如何排序或編flow,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課,有些瑜伽師資班會給你固定的序列,然後你從裡面自己稍微變化,但有些同學也會發現師資班學習的根本不足,所以畢業後還是會繼續找排序的課進修,而有些師資班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排序教學上。
因為要排序很簡單,要有一個好的排序,不簡單。
背後必須搭配很多必備的知識,不管你今天想要帶給學生或自己怎樣的練習,整套串聯中是否環環相扣,朝向你的目標前進就是差別所在。
例如要針對身體體式的編排,對瑜伽解剖學或肌動學的了解就很重要了…(以下略3000字)。
舉例
<關於烏鴉的排序 Bakasana>
正確來說Bakasana是直手的,Kakasana是彎手的,但是為了大家方便溝通,就先統稱Bakasana(或說彎手的烏鴉)。
這個對中階練習者可能是一塊小蛋糕,但在成功前其實我們都曾經掙扎很久,所以還沒起飛的可以參考看看以下內容。
以終為始,要達到最後的烏鴉必須有怎樣的準備,簡單的列出三個關鍵。
1 彎手的肩膀支撐(重點)
2 脊椎微屈曲骨盆後傾
3 屈髖大腿上提(最好多一點主動力量,不要都丟給手肘)
然後接著考慮三個重要元素:
1 有邏輯跟主題相關
2 銜接順暢
3 有趣不要太單調
最後這是我的一個範例Flow:
1-4 啟動脊椎活動加上訓練肩膀的支撐
5-12 加入髖的活動跟訓練 (換另一邊重複)
13-14 海豚式往前輕跳到站姿前彎
15 幻椅式變化
16-18 最後進入烏鴉
當然任何練習還是以你當面遇到的老師教的為主,有經驗的同學可以試看看,再跟我講練習的感覺如何摟。
也可以想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編排呢?
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嗎?
歡迎按讚/留言/分享,以及追蹤粉絲頁搶先看。
Ken's yoga life
https://www.facebook.com/Kensyoga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