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轉脖子會受傷!
不要轉手會受傷!
不要轉腰會受傷!
不要拱背會受傷!
不要膝蓋過腳尖會受傷!
這是真的嗎?是真的,但也不完全是真的。
在看動作前,我想先請你想一下人體是怎樣的一個存在,人不是礦物,也不是竹子,更不是塑膠做的(疑),我們全身上下有非常多的骨頭跟關節的存在,我們天生就是被設計要來動的。
回到上面的公式句,如果你把:
“不要OO會受傷”換成”如果一輩子都不OO會怎樣?”
就像不小心中了含笑半步癲該怎麼辦?
「區區含笑半步癲,難得倒我嗎?大不了不笑不走路!」-華夫人
(然後華夫人就絆倒了。)
好,回歸主題。
不可否認一定會有因為以上動作受傷的例子,但那個會是讓我們刻意避開那個動作的理由嗎?似乎也不是。
所以回到動作的本質來看,還是看當下做動作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是否能很好的執行它。
如果要簡單判斷到底有沒有風險,我覺得可以分三個層面來思考。
1 強度
強度包含負重量,關節活動範圍的大小,負重越大,活動的範圍越大,風險越大。
2 控制
在做動作的時候,身體的控制有多少,例如是否為主動動作,有無額外支撐,過程是否速度無法靠自己控制。
3 時間
這點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低強度有控制的動作也有可能因為時間過長,讓身體有額外代償而形成未來受傷風險,例如低頭族。相對來說,短暫的低頭跟拱背(例如早上刷牙洗臉),除非本來就有受傷,不然受傷的風險應該不大啦。
以上簡單的原則分享給大家思考,有特別動作上的問題還是要請教真正專業的老師跟教練。
另外最後補充,與其想不要做什麼動作因為它有風險,是否也要想一下不會做什麼動作會不會也有風險呢?
#動作多樣性的重要
#看見動作的本質
#Kensyoga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