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K 臨床進階肌肉動力學 123》
先來聊聊什麼是進階肌動學?
說是進階,但我覺得是因為當初學習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被簡化,所以相較起來以下這些觀念才變得進階。
<產生動作的方式>
解剖學位置,教科書上教解剖學肌動學都是從這個當參考,很多時候大家對肌肉動作的認識,就僅限於由中心為參考點的開放鍊動作。
但我們都知道人不會只這樣動。
所以原本肌肉產生動作的功能就至少包括近端拉向遠端,以及遠端拉向近端。
<關節動作的原則>
上一點的延伸,假設關節的兩端分別是A骨頭跟B骨頭,產生動作的方法共有:
1 A靠近B或B靠近A
2 A遠離B或B遠離A
3 A跟B同時遠離彼此
4 A跟B轉向同側,A比B快或移動範圍大
5 A跟B轉向同側,B比A快或移動範圍大
簡單舉例就是站姿承重期,髖膝都在內轉,但因為速度範圍不同,最後看起來反而停在膝外轉,同理類似一起外轉最後會停在膝內轉的位子,由上往下看的話。
<關節動作平面>
三平面動作是很好的分析工具,但要記得大部分的肌肉走向都是非單一軸向的,所以通常都會貢獻超過一個平面的動作。
<關於CAK>
CAK1是上肢,包含頸胸肩。
處理上肢的問題,很多時候要從胸椎出發,再來也許看頭頸或是肩胛骨,很多GH關節或手肘手指的問題,根源都不在不舒服的地方。
CAK2是下肢,包含髖膝踝。
了解步態中人體該做出什麼動作,肌肉該怎麼用力,基本上你就懂了下肢。
例如步態中的承重期,髖關節會屈曲內轉內收,膝關節屈曲內轉,足踝背屈外翻形成離心的旋後,就是一般講的旋前。
而推進期,髖關節伸展外轉外展,膝關節伸展外轉,足踝蹠屈內翻形成旋後。
更細的向心離心先不講,但可以看出所有下肢設計的動作都有其目的,當你無法做出某些動作的時候,都會因為動力鏈的關係而放大影響到其他動作。
CAK3是核心區。
而真正了解脊椎肋骨骨盆的動作,才能了解核心區域的動作,例如肋骨不同方向的收縮跟擴張,骨盆的三平面動作,還有相對的耦合動作都是平常比較被忽略的,當然核心區的大重點還是呼吸啊, 很多四肢雙側的問題可能都要回到呼吸去處理。
<應用的流程>
第一還是評估,沒有評估的處理都是亂槍打鳥。
Test, don’t guess.
緊的肌肉一定要放鬆嗎?痛的地方一定是問題所在嗎?
CAK提供了完整的邏輯思維,去幫助你增加評估的準確性,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接下來需要處理,如果是PT的話會有徒手手法可以使用,而教練其實也可以使用自己熟練的工具,或直接設計動作訓練。不管有沒有徒手,最後一個最重要的收尾就是要訓練。
再進一步講,需要的能力主要有:
1 問問題能力
2 根據問問題得到的資訊,決定評估的走向
3 得到評估的結果後,決定處理的方法
4 如果3沒有包含訓練,那一定要加入相關的訓練
5 指導學生訓練的技巧跟能力,也包含示範能力
需要的話還要再重複一次完整的流程。
而要實際應用且帶來好的結果,除了要了解評估的原則,後續也需要評估眼力的累積,跟動作設計進退階的能力。
身為動作指導者,如何規劃安全,有邏輯有目的有效率的練習,才是主要的工作,評估的能力要多夠用都是看個人,你還有轉介讓專業來的這個選項。
<CAK應用案例>
學生來上課,敘述最近右髖前側有點擠壓感,弓箭步的時候也有明顯不舒服的拉扯感。
另外學生還示範了一個平常常做的瑜伽練習,但其中剛好看到一個代償模式,心中已經鎖定了某條肌肉。
抱著科學的精神,所以還是用CAK來評估一下對對答案。
第一檢查沒有明顯核心問題,good,直接檢查下肢。
Hip
ABD R ✅
ADD R ❌
ABD L ❌
ADD L ✅
進一步測試,鎖定右腳,也符合主訴。
ER ❌
IR ✅
Flex ✅
Ext ❌
看到這邊心中已經有答案了,但還是補充測試一下。
Knee
ER ✅
IR ❌
Flex ✅ (但相對出力不穩定)
Ext ✅
看來多方證據指向同一條肌肉,就來處理。
我通常都是直接帶訓練解決,訓練該肌肉良好的向心離心能力,重新調整神經肌肉的連結,做沒幾輪學生覺得超累而且冒冷汗。
訓練完重測,發現非常明顯的改善,回到練習,原本做不太好的動作也都好很多。
接下來就持續正確練習就可以了。
這樣到底是哪一條肌肉呢?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
<總結及建議>
而就像CAK課程大綱裡寫的,它並不是要取代任何系統,但它提供了另一個從最基本的動作出發去思考的評估脈絡。
如果對肌動學的認識還是停留在課本的階段,上完這堂課會更新升級你對肌動學的看法。
但還是再提醒一次,據說有PT上到一半就哭喊:我不要當PT啦!所以一般素人還是記得基礎補好再來哦。
*非醫療人員先修 BAK 1-4
___
覺得文章有幫助,記得分享按讚追蹤Tag我。
我們下篇見。
#看見動作的本質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