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調整的藝術還是藝術的調整

 

關於筋膜解析書,原文版其實是2015年出的,如果這幾年你一直有在學習筋膜相關的課程,那裡面講的筋膜內容大概你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但反過來如果這幾年都沒有相關的學習,這本書的確是不錯的整合。

 

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裡面在講調整的一個篇章。

 

FB_IMG_1551686301332-01.jpeg

 

 

我們都知道筋膜已經不單純是存在人體各處,負責保持張力或傳遞力量等的結締組織,同時也是我們的空間感第六感的最大雷達,而整合筋膜的練習可以是一個觸及身心靈的自我了解跟成長的過程。

 

那既然是如此,對於調整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觀點切入呢?

 

Robert Schleip曾在徒手治療相關的期刊回答治療師在調整客戶時會遇到的諸多疑問,其中他建議要改變態度,要「從對老師的依賴,轉向以促進自我調整為干預的目的」。

 

比較具體一點的比較如下。

 

在典型的方法裡:

把老師當作大師

姿勢是完美的結果

調整為權威的干預

引導的雙手

目標導向的完美

不惜代價做出姿勢

控制呼吸以管理姿勢

要求最好

完成體位法

 

而當代的方法卻是:

把老師當作守護者

姿勢是潛在的想法參考

調整是一種帶著尊重的邀請

聆聽的雙手

呈現出內在的寧靜探詢與好奇心

相對與姿勢極限的平衡

自由呼吸以適當表現姿勢

展示最好

累積探索體位法的能力

 

所以回到瑜伽體位法練習中,如果以empower賦權,幫助學生開發自己覺知跟身體智慧的出發點來說,老師的調整就應該是引導為主,實務上可以

 

使用更多口語的帶領

強化課程的編排能力

注重本體感覺的建立

 

讓學生在過程中盡量可以自己做到,而不是強用各種輔具或徒手把學生綁成麻花卷,因為老師跟輔具終究不是學生身體的一部分,雖然一樣結果是做到,但過程不一樣,學習到的就不一樣,更別說受傷的風險更是大大的不同了。

 

但平衡報導一下,這裡是指一般練習瑜伽為前提,最好專注在引導的調整,但在某些必要的時候,徒手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治療師在治療患者時,徒手鬆動,拉伸,或甚至是整脊等等,另外為藝術而犧牲也不在此討論範圍。

 

只不過有時候沒練瑜伽的朋友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瑜伽課照片後,都會問我說你們瑜伽都要這樣的嗎?是老師在幫學生整骨還是軟骨功?其實一時半刻我也很難解釋清楚,但我後來想想,可能那個不是瑜伽是Taiwan's Got Talent吧。

 

最後還是要補一下,没有對錯,一切都是個人選擇。

 

#芯瑜伽 #Xinyoga

#Fascia #筋膜解析書

#Kensyogalife

arrow
arrow

    阿肯師 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