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動作教學者,了解肌動學可以對動作的解讀分析以及進一步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針對第一次面對肌動學學習的人,可能你也會有出現以下困擾。
 
如何學好肌動學
 
例如:
打開肌動學或瑜伽解剖學,一堆專有名詞,有看沒有懂。
 
內容很多,難道我就要從第一頁慢慢看下去嗎?然後看沒多久就把書關起來了。
 
不然就翻著翻著好像看懂了,真的被問又答不出來。
 
肌肉好多,我根本背不起來阿。
 
===
 
如果你有以上困擾,大概就是沒有掌握最關鍵的順序。
 
其實把學習的框架跟階段明確定義出來,這樣就可以幫助你在學習初期相對順利,當有個好的開始,後面的進階學習也會自然比較順利。
 
如果讓我來分類,我會把學習肌動學的基礎,分為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讓我們開始吧,超簡單。
 
1. 骨頭/關節/骨頭
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關節就是骨頭跟骨頭的連接處",這個就是動作產生的基本元件。
   
但骨頭很多,關節很多,一開始只要了解9大關節,包含頸胸腰肩肘手髖膝踝,再加上肩胛胸廓關節,最多10個,以及相對應的骨頭,其實就是個好的開始。
 
2. 骨頭的移動 產生動作
知道了關節,那就要知道骨頭跟骨頭產生位移,就會產生關節的動作,在這邊還不需要定義動作的名稱,只要了解基本邏輯就是這樣就夠了。
 
3. 解剖中立位 動作平面
再來,知道動作的定義,為了溝通方便我們就要定義出一些準則來描述它。
   
所以我們定義出解剖中立位,我們以它當作動作的起點。
   
再定義出動作三平面。矢狀面(前彎後彎),額狀面(左右側彎),水平面(左右旋轉)。
   
這樣我們就可以有一個描述動作的標準。
 
4. 動作角度定義
接下來針對各個主要關節,我們可以定義出統計上大概的活動角度,當然就是以解剖中立位為原則。而因為結構的差異,每個關節可活動的維度跟角度也會有所不同。
 
5. 位置跟動作的差別
最後再進階一點點,我們要分辨要講的是位置還是動作。位置比較像是靜態的描述,動作是動態。
   
例如我們可以在肩屈位做肩屈,也可以在肩屈位做肩伸。前面是位置,後面是動作。
 
 
以上,其實針對動作教學者,就是一個好的基礎了,有一些動作的教學模式甚至也不太需要講到太多肌肉。
 
如果要再進一步,才會開始講到肌肉。
很多人太快接觸肌肉,狂背肌肉動作才會迷惑在學習中。
 
6. 肌肉收縮產生動作
回到動作,骨頭不會自己動,所以骨頭跟骨頭中間有肌肉的連結。
   
透過肌肉的收縮,像是橡皮筋收縮一樣,可以把兩個接點拉向彼此,這個就是肌肉產生動作的機制。
   
再進一步的可以想像,當骨頭位置改變,肌肉拉力線改變, 產生的動作效果也會改變。
 
7. 動作是肌肉的共同合作結果
了解單一肌肉的動作模式之後,回到真實世界。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很多肌肉共同合作完成的。
   
所以從每一條單一肌肉,了解可做的動作,當夠熟悉後,也應該可以從動作,去列出產生動作的肌肉們。
   
有這個能力,就有一個不錯的肌動學分析基礎了。
 
8. 進階版的動作分析
最後,如果要再更進階一點,就回到動作模式的分析。
   
簡單以兩根骨頭為範例,動作是兩根骨頭的相對關係,假設是A骨頭跟B骨頭好了,就可以再細分出以下6種模式。
   
   1. A靠近B
   2. B靠近A
   3. A跟B彼此靠近
   4. A跟B彼此遠離
   5. A跟B往同個方向移動,A比B快
   6. A跟B往同個方向移動,B比A快
 
這樣應該可以幫助初學者在茫茫書本海裡,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覺得有幫助歡迎按讚,也分享給正在學習的朋友。
 
最新內容可追蹤 IG https://www.instagram.com/kensyogalife/
 
#肌動學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arrow
arrow

    阿肯師 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