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伸展的科學 Science of Stretch

 

最近上了一堂課,Jules Mitchell Science of Stretch

 

她本身是一個瑜伽老師,也是瑜伽老師的培訓老師,主要專長在生物力學,她也出版了一本書叫 Yoga Biomechanics: Stretching Redefined,所以由她來介紹伸展的科學看來是再適當不過 (AKA 跟她對答案)

 

但也因為我也有一直在更新資訊,看完跟目前的認知差不多,但還是有些觀念值得分享,而我也會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

 

png_20220205_120250_0000.png

 

___

 

[科學的素養]

我覺得這點相對重要。

因為要講到科學,或是evidence based,不免就是要實驗。

 

但人體相當複雜,不管是伸展的實驗,或是肌力體能相關的實驗,重要的影響都不會是一維的,可能是三維四維或更多,這時候挑選的參考點跟控制變因,都會影響到結論。

 

另外是統計上的意義,到底是510人還是100人,結論有差。

 

另外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只找出正面的論文而忽視反面的論文,也會影響結論(像之前的XX)

 

有受過碩士或是博士的訓練,大概知道這整個流程的要點跟盲點。

 

___

 

講回到伸展的科學,即使結論不一定非黑即白,有些概念上的方向跟思考還是很有幫助。

 

[為什麼要伸展]

 

(也許往下看前你可以先暫停1分鐘,想想為什麼你覺得伸展重要)

 

主流媒體影響

維持活動範圍

避免受傷

運動完的恢復

增進運動表現

柔軟度是健康的要素之一

 

以上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是對,但卻不是簡單的對等關係。

___

 

[進一步思考]

特別是在現在的瑜伽圈,各種超越一般人體極限角度的動作充斥社群軟體,也很難讓大家覺得瑜伽不是拉筋。

 

當然瑜伽練習的深入程度不等於活動範圍的大小,而活動範圍的大小,也不完全代表會有比較低的受傷風險跟比較高的運動表現,如果要我補充,至少還要加入是否有良好的動作控制,另外是壓力的累積程度。

 

而主動伸展好,還是被動伸展好?

如果把伸展想像成一種張力,主動伸展跟被動伸展就是在不同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張力形式。但唯一要注意的是過度的被動伸展跟過大的壓力,可能造成身體維持穩定的軟組織出現過鬆的情況,這通常比較難回復。

 

身體真的緊嗎?

有時候不是肌肉緊,是你覺得緊。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大腦的認知,神經的適應性,當然也包含軟組織的狀態。

 

伸展是唯一方法嗎?

伸展是一個增加柔軟度的方法,用相對被動伸展的方式產生張力,讓大腦跟軟組織適應,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__

 

[Magic Number]

 

最後來點有趣的數字。

 

30

針對伸展要產生效果,大概一次30秒就夠了。換成瑜伽的練習,可能就是差不多5個呼吸。

 

60

針對運動表現,超過60秒的靜態伸展在耐力跟運動表現看來會有衰退。

不過這邊有個研究的bug就是,通常一般人不會伸展完就直接做主運動,專項一定還有額外的準備暖身。

 

3%

針對bioengineered tendon生物工程產生的肌腱,先畫傷它,再使用Myofascial release (MFR) 筋膜放鬆的方法研究恢復程度。結果發現低張力3%產生的傷口恢復效果最好,6%9%恢復效果越來越少,而12%的張力會產生反效果。

所以這也告訴我們在伸展的時候,常常少即是多。

 

____

 

[結論]

很多時候,動作本身沒有對錯,但錯誤的認識跟選擇就會有對錯了。

 

不管你在做什麼,如果你覺得好,那也無妨。

但如果能確定你想的跟你做的,真的符合你的目的,不是會更好嗎?

 

阿肯師關心您的伸展,我們下次見。

 

記得

📍追蹤 @kensyogalife

📍按讚

📍收藏

📍分享

📍TAG

📍留言

 

#伸展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arrow
arrow

    阿肯師 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