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率的學習?】
警語: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有部分違反你的直覺,短期內你可能無法完全複製貼上,但如果能從裡面找出你缺乏的部分,相信你的學習力應該可以升級。
Stay tuned.
應該越後面越精彩。
分成三個階段來分析。
☆學習前 – 準備
其實如果只能選一個方法,真的找到一個好老師就是最快最有效率的方法。
好老師有兩個層面去判斷:
第一個是接地氣,就是老師教的你聽得懂。
第二個是高度,老師學過的知識跟走過的經歷跟經驗,可以幫助你少走冤枉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視野更廣闊。
所以打聽的功課不能少,好的事前準備可以讓後面的過程輕鬆很多。
☆學習中 – 吸收
大家可能都會看到某些學得很好的人,也會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比較笨,其實是有可能的,但是笨的點不是大家想的那樣,除了非常極端的特例,我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差別可能不是某人天生比較”會”,而是天生比較”會學的方法”。
另外也有可能你在台灣教育過程養成的壞習慣,讓你失去學習的能力,對,就是背多分,反正台灣學生都拼考試高分,然後誰背的比較多,筆記做得比較足,你第一反射動作就是記,而不是想跟思考。
再來一個重點,是你是看結果,還是脈絡。
1個大原則,可以延伸出10個小原則,1 個小原則,可以延伸出10個動作。
所以你想選擇記1個大原則,還是100個動作?
雖然你嘴巴會說要記原則,但上課的時候身體都很誠實只想記結果。
想像一個場景,講師在台上講課,可能有前情提要,來龍去脈,延伸討論,最後引出結果,那你是會很專心的聽他的脈絡,還是聽頭聽尾,或是趕快把手機拿起來拍一下錄一下,反正一個蘿蔔一個坑,A就是對B,結案。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你的眼界到脈絡對脈絡,而不是結果對結果,你的吸收會更不一樣,這當然不簡單,也不會今天就做到,但只要你未來沒辦法做到,你的學習就會永遠停在背的狀態,你無法背完所有的結果的。
之前看過兩傳老師寫過關於學習的文章,裡面大意是這樣的,當學習的時候,他根本不會一直抄筆記,也不用,因為如果是你早已知道的脈絡跟內容,你根本不用抄,如果完全blow your mind,你也會超級印象深刻,也不用抄,頂多寫一些關鍵字的線索就很夠了。
當然聽完一段可以用自己的邏輯寫一些記錄,但這些記錄是經過自己的消化,所以重點還是那個脈絡對脈絡的對決。
舉例,我有時候教課前會先留白不給答案,請同學先自己看講義或問題,自己先回想一下對某個主題有什麼看法,提出回憶,回想自己心中的脈絡,然後在上課中我才慢慢帶出我的看法,這時候如果一樣的,當然也不用特別記,如果是非常爆炸性的,相信也會很印象深刻,這樣碰撞下才會有更好的學習吸收效果,而不是完全放空,反正老師講什麼我就記什麼這種模式。
理想狀態,下課結束的時候,你腦中已經做完大部分的筆記了,因為你做的是脈絡對脈絡的學習吸收。
所以很多時候我上課即使沒寫很多筆記,但課後的心得我下課瞬間頭腦裡都寫好了,有時候還會自己補充,真的就是腦補,後面只是找個時間打在網路上而已。
☆學習後 – 應用
最好強迫自己學會一件事的方法,就是逼自己應用它。
只會背而用不出來,也不是真會,只是會做筆記而已。
當然課後複習筆記是很好的,研究發現越快複習,越會產生長期記憶,但除了複習以外,如果你還能應用,例如自己練習,思考一下如何教別人等等,才能讓你真正學起來。
或是根本就是要反過來,以終為始,找到你想實踐應用的知識或是明確想解決的問題,再去找你需要的課程,這樣帶著問題去找答案,也會讓你更加有效的學習吸收。
另外更快的就是在上課學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對自己的練習跟教學要如何應用,這樣印象怎麼會不深。
☆總結
但最後還是要講回到第一個準備,就是找到好講師,好的講師講課有脈絡,讓你可以容易去follow,去思考跟比較,而不是東講一塊西講一塊,另外好的講師也會讓你知道如何應用,當然這樣內容就超多了,要全部都講完絕對是需要很多時間。
而在不同的狀態聽同樣的內容,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啟發,所以有些好課還真的值得一聽再聽,內容含金量很高的話一次學不會很正常,就多學一次,但不要太密集,你還是需要經過消化跟應用跟重新感到困惑的過程。
最後,簡單的整理,如何有效率的學習呢?
學習前 – 準備
找到好老師
學習中 – 吸收
學習脈絡而不是背結果
學習後 – 應用
一定要練習或試著教別人
祝大家學習順利。
#kensyogalife